现在时间:
站内检索:
大通河造福“八宝川”生态转型成功 采煤区变千亩“森林公园”
发布日期:2022-09-28 来源:兰州晚报 字号:[ ]

大通河沿岸环境越来越好了


致富带头人甘宪明展示新品西红柿


采煤沉陷区建成了“千亩森林”

        一河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入画来。发源于雪域高原祁连山东段的大通河绵延干里、自北向南而来。在窑街,具有400多年历史的窑街二渠、三渠等水利命脉工程虽历经岁月洗礼,但在安全饮水、农田灌溉、防汛抗旱、排涝泄洪、保护生态、发展经济等方面仍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让大通河真正成了千百年来哺育生命、滋养万物、造福“八宝川”的“母亲河”。

        湟水河属黄河一级支流,大通河属黄河二级支流,“两河”在红古区海石湾镇上海石村交汇。湟水河与大通河不仅承载着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涵养的重要生态功能,更是兰西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建设的重要生态安全基础。

        1 资源枯竭城市成功转型

        国家“一五”计划的实施,窑街矿务局这个国营煤矿于1958年在蜿蜒流淌的大通河畔应运而生,正式终结了窑街煤田手挖肩扛、锤敲斧凿的原始开采历史。经过六十多年的开采,煤资源储量逐渐减少。面对窑街煤炭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劣、空气污染严重等现实问题,2011年国家发改委批复红古区为资源枯竭型经济转型城市,走上了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生态转型发展之路。红古区把严格落实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政策作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强大引擎,充分发挥转型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各项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和明显成效。

        昔日的窑街,就是“脏乱差”的代名词。基础设施破旧,空气污染严重,居民出行不便,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过去,由于地下采空区日益扩大,到处呈现滑坡、塌陷。为此,窑街煤电公司将下窑、山根、滩子、团结等4个村纳入塌陷区搬迁户,7000多亩农田由于地下塌陷而不能再使用自流灌溉,原本计划使用喷灌,但由于成本过高,企业与农户均未再投入。随即,村民们开始三五成群地开采小煤窑、在滩涂地圈地建煤场……从那时起的30多年里,窑街‘变’了样,可以说是千疮百孔。”老马感慨地说,近几年来,党和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使窑街又发生了起死回生的变化。

如今,眼前的变化让人们倍感欣慰,城区环境卫生干净了,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了。“我在窑街生活了67年了,现在这样好的环境我真是想都不敢想。”搬迁户马玉海说,他们从小生活在窑街采煤区,几十年了,楼道里坑洼不平,窗户破损严重,他父亲年纪大了下楼非常不方便。自从搬进新房,他父亲出门看病都方便了很多,老人心情也好了很多。

        2 搬迁项目改善居住环境

        “窑街地区近几年的环境变化真大!”今年68岁的金玉海说,他在窑街居住生活了47年,之前的窑街辖区虽然繁华,但人多车多垃圾多,环境比较差。如今,窑街辖区的路已被硬化,很整洁,自己闲暇时还会出去散步。他所在的区域属二平台社区,之前大通河沿线建有很多的平房,在近几年的整治中全部被拆除了,修建成了绿地,种上了各种花草。

        搬迁户张根财说:“我原来住的是平房,环境不好。自从参与房屋改善项目后,我的房屋面积从50多平方米增加到了86平方米,不但采光性、通透性、舒适性都大大提升了,还拥有了一个‘秘密花园’。”

        住房改善搬迁项目的实施,使原本居住在便民设施严重老化、处于地质灾害隐患区、居住环境恶劣的29户居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窑街街道办事处主任张丽霞说,此项目的实施使昔日居住环境差、影响城市面貌的区域已成为绿意盎然、百花争艳的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在整个项目实施中,窑街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认真落实相关政策,坚持做到环境清洁与搬迁安置工作“两手抓”,做细做实搬迁安置房排摸筹备、选房登记等各环节工作,用真诚的付出赢得了居民群众的理解和信任。据介绍,在2015-2019年,窑街辖区共完成557户3147人搬迁。

        3 实施沉陷区生态治理工程

        秋日暖阳下,站在窑街采煤沉陷区治理后修建的观景台上极目眺望,看到的正是采煤沉陷区恢复生态后的成片林地。一片郁郁葱葱,近处的波斯菊在微风下摇曳生姿,形成了一道养眼的风情线。

        近几年来,红古区花大力气实施了煤厂关停、土地平整、生态绿化为主要内容的窑街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对大砂村、滩子村实施整体搬迁,腾退搬迁企业12家,完成生态绿化2000多亩,建成了千亩“森林公园”。窑街旧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湟水河、大通河红古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0年10月,为解决窑街矿区四个村的历史遗留问题,彻底消除小煤矿安全隐患,红古区对33家小煤矿一次性补偿关闭。2011年国家发改委批复红古区为资源枯竭型经济转型城市。2013年红古区政府决定实施窑街沉陷区生态治理工程,彻底治理恢复窑街生态环境。

        红古区提出打造一个地质公园、一个矿山公园、一个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和一条文化生态旅游廊道,以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结构。“窑街沉陷区生态治理工程林业投资预算6400万元,规划面积2553.47亩,其中植树造林2253亩,分五期进行。”红古区绿化管理所负责人说。

        兰州市生态环境局红古分局相关负责人说,随着生态治理工程的陆续完工,当地整体生态环境明显好转,2021年红古区的优良天数达到350天,无人为性造成的污染天气。

        4 大通河哺育滋养良田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由谷丰渠、湟惠渠从大通河和湟水河引上来的河水流进了万物生长的田地里。走进花庄镇的蔬菜大棚里,一片片绿油油的景象映入眼帘,高原夏菜喜人的长势也让农民心生喜悦。正在大棚里采摘西红柿的花庄镇党员致富带头人甘宪明说,以前一个大棚收入一两万元,现如今一个大棚收入五、六万元,他们不仅在收益上获得了提高,更是收获了更多的技能。“是大通河和湟水河养育了我们,这里的农业从来没有遇过旱情。”

        花庄镇有设施农业2210亩,其中日光温室726座1160亩,塑料大棚732座1050亩,依托“寿光模式”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有序推进,也让这里的高原夏菜得到了更多人的青睐。

       花庄镇河嘴村村民王善富正在自家地里忙活。“我今年种了3.5亩红笋,红笋抗病力优越,亩产1.2万斤,收入可观。而且这几年政策确实好,扶持多,收入也比以前好。今年的第一茬红笋让我卖了个好价钱。”

        村民苏承虎共有6.4亩地,大部分种植了红笋。说起这两年高原夏菜的走势,苏承虎也是满满的喜悦:“这两年高原夏菜在南方畅销,特别是红古的红笋,我们这80%以上都种红笋,价格高、收益好、销量稳定。”

        目前,红古区工商注册农民合作社共360家,其中被评为省级示范合作社的4家、市级示范合作社11家,合作社成员总数6133人,带动农户5022户;全区家庭农场14家,其中市级示范家庭农场4家、区级10家;建成区级示范性家庭农场5个,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和地位不断提高。此外,结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大力发展服务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商贸业,培育发展冷链、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发展集生产、展示、交易、物流为一体的大型农产品集散中心。

        红古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89.52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25.04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012年的14808元、10155元增长至2021年的37137元、25071元,经济发展韧性更强、动力更足、潜力更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